通讯员 徐永来 周欢 人民政协报记者 江迪
近日,第一批高邮大虾开始上市,拉网、分拣、上岸,虾塘旁变得非常忙碌,一辆辆生鲜车将青壳白肚、个大体肥的高邮大虾送往市场,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水产品的需求。
江苏省高邮市政协常委、扬州高邮湖强盛渔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强指着虾塘说,“好水养好虾,这虾塘里的水,我敢喝。”这份底气和自信的背后,是高邮市委、市政府坚定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缩影,是大力推进高邮大虾生态养殖之路的成果彰显。
高邮大虾,学名罗氏沼虾,1992年引入高邮养殖,逐渐发展成为当地重要的富民产业。然而到了2018年前后,由于蓝藻滋生和养殖尾水排放超标等环境问题,高邮大虾养殖面临发展瓶颈。在此背景下,如何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同时持续提升经济效益,成为高邮水产养殖亟须解决的核心问题。
高邮市政协始终高度关注“三农”工作,将其作为重要履职方向,高邮大虾的未来发展也成为重要研究课题,全体政协委员积极调研、认真思考,寻求高邮大虾转型之路。“既然传统养殖方式不行了,那能不能凭借科技手段,换一种养殖方式呢?”扎根水产行业三十余载的高强说干就干,他专门到扬州向高宝邵渔管会的朋友讨教技术,把农业农村局的专家请到养殖水面现场指导,虚心地向老渔民、养殖能手、水产品经纪人等方方面面的行家里手请教,还多次拜访高校和里下河农科院,邀请专家教授赴塘口进行技术指导,逐渐形成了“生态养殖”的概念。
高强和农业农村界别委员一道,深入养殖塘口,推广“两降一禁”的养殖模式,即降低饲料和药物的使用,禁止使用抗生素,减少水体污染,破解尾水排放难题,提高大虾品质,他还参与制定了高邮大虾的养殖标准。高邮市政协借助提案、社情民意、有事好商量、大会发言、小组活动等形式,提倡低密度、高品质、高效益的高邮大虾生态养殖模式。
高邮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,在全市大力推广标准化、科学化的高邮大虾生态养殖模式,通过降低养殖密度、降低饲料蛋白含量、塘内种植水草净化水质来保证大虾的品质。今年4月,以高邮大虾为主体的渔业绿色循环发展项目成功入选2025年国家渔业绿色循环发展项目立项名单,争取到中央资金1亿元,为江苏省唯一。截至目前,以高邮大虾为主体的项目已累计获得国家、省财政扶持资金1.7亿元。高邮荣膺“中国生态大虾之都”称号,高邮大虾入选农业农村部“三品一标”典型案例。
高邮市政协委员、甘垛镇副书记王开宏笑着介绍:“虾塘水质富养化减少了,尾水排放达标了,虾的品质上来了,高邮大虾变为生态虾、富民虾。”市场交易价格由前几年的20元/斤升到20元/只,推动了“按斤卖”向“按只卖”转变,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。大虾养殖亩均纯效益近5000元,年产值近40亿元,带动近10万人就业。
“高邮大虾口味鲜美、简单易做,白灼、红烧、椒盐、蒜泥,怎么样都好吃,客人非常喜欢,很多外地游客点名要吃高邮大虾。”高邮市政协常委、汇富金陵大饭店总经理成杰提起高邮大虾赞不绝口。他长期致力于高邮地标美食的推广,把弘扬地方美食、带动优质农副产品销售作为履职为民的重要方式。
第二届“高邮大虾”节地标美食品鉴专场在汇富金陵大饭店成功举行,蒜香、白灼、椒盐等口味多样化满足食客们的无限“虾”想,高邮大虾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。目前高邮大虾销往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杭州、无锡、苏州、常州等多个城市,市场需求每天3万斤,供不应求,成为盒马新零售“宠儿”。
“市政协将充分发挥政协优势,持续助力高邮大虾产业发展,围绕建强产业体系、推进品牌创建、加快绿色转型等方面,积极建言献策,努力让大虾产业更旺、生态环境更美、百姓生活更好。”高邮市政协主席李深红表示。
富腾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